作者:兰天艳
为加快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3月15日印发《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11号)。中兽药作为传统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高质量发展问题;广西作为全国中草药资源大省、畜牧业大省,具有发展中兽药产业的独特优势与广泛市场需求。
一、广西中兽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兽药发展的资源优势
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药材资源。据统计,全区中药资源物种达7506种,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400余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广西贡献了70多种,尤以穿心莲、肿节风、青蒿等区域特色药材品种最为著名。得益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广西形成了以玉林中药材市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为龙头,南宁、靖西等传统药市协同发展的中药材交易网络。这些优势不仅确立了广西作为全国“道地”中药材主产区的地位,更为发展中兽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2.中兽药产业发展历程
广西中兽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中1990-2005年是产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广西兽药生产企业充分把握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本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在剂型研发和生产工艺上取得突破,成功开发出片剂、散剂、丸剂、颗粒剂等系列中兽药产品;培育出一批知名产品,如禽炎康、炎瘟清、速效救禽片、蟾酥注射液;产品凭借显著的疗效和优良的品质迅速打开全国市场,使广西中兽药在全国兽药与养殖行业中声名鹊起。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广西中兽药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拥有生产企业110余家,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2018年是广西中兽药产业面临重大挑战的转型发展期。这一时期,在行业准入门槛提高、金融资本涌入市场竞争加剧、规模化养殖对兽药产品要求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广西大量中小型兽药生产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或被迫退出市场,或选择主动转型;广西中兽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减少,对中兽药产业的传统优势造成了严重冲击,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2019-2025年是广西中兽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期。在新版兽药GMP标准的推动下,广西中兽药产业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生产企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显著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白头翁皂苷提取物、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肿节风颗粒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兽药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标志着广西中兽药产业正朝着现代化、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迈进。
二、存在问题
1.兽药企业退出严重,中兽药产能萎缩
根据中国兽药信息网国家兽药产品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广西通过新版兽药GMP认证的企业仅有21家,占全国兽药生产企业总数的1.19%,占比进一步下降。在这21家企业中,仅有10家的GMP证书包含中兽药生产,广西中兽药产能严重萎缩,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中兽药新产品稀缺
兽药生产企业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21家企业共有从业人员780人,其中兽医兽药相关专业人员仅219人,占比28%,导致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政府科技投入,企业出资或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发的积极性较低,致使中兽药领域的新产品资源严重匮乏。近年来,除广西英路维特药物有限公司、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获得白头翁皂苷提取物、白头翁皂苷提取物注射液2项二类新兽药之外,鲜有二类以上新兽药生产与上市,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行业管理和服务有待提升
广西对特色中兽药的扶持和发展政策不够,落实不到位;行业准入兽药GMP认证机制流程繁琐、环节多、周期长,影响企业正常发展;技术主管或指导部门主动帮扶企业不够深入,专门到企业帮扶和解决问题还不够多。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中兽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制定和落实中兽药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加大金融扶持,支持鼓励中兽药企业GMP建设、改造、生产、销售;对中兽药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2.加强中兽药产业发展科研项目支持
广西“十五五”科技计划单列中兽药重点研发专项,聚焦中兽医理论体系现代化、中兽药产业化等核心领域,吸引科研院校、企业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中药替抗增效、动物疫病精准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精尖特”中兽药新产品,为广西中兽药产业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3.提高政务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精简或缩短检测、审批等环节和时间;对企业新建、复验,产品批准文号首次报批、到期换发文号等分类指导,加快检测、审批速度;加强监督执法,监管兽药经营和使用环节,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环境。